6月29日上午,校長徐安龍在北京中醫藥大學2022年畢業典禮上發表了題為《修性如木 向陽而生》的講話,深情寄語2022屆畢業生。
修性如木 向陽而生
——徐安龍校長在2022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2022年6月29日)
親愛的2022屆畢業生,各位老師、校友、家長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又到一年畢業季,相聚云端話別離,笑看匆匆經年事,征途漫漫馬蹄疾。首先,我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向圓滿完成學業的3508名學子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辛勤培育你們的父母、悉心指導你們的老師和支持鼓勵你們的親朋好友,向一直以來關懷支持學校發展的校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是你們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我毫不吝嗇對你們的贊許,因為我知道在鮮花和掌聲的背后,你們經歷了太多的不易。2019年底至今,疫情的陰霾從未散去,本該無憂無慮在校園中盡享青春年華,卻不得不在一次次的健康監測中小心翼翼。你們最常用的寶是“健康寶”,最想駕馭的碼是“行程碼”,最漫長的測試是“測核酸”,最想關閉的那扇窗叫“彈窗”。我多希望你們能摘下口罩,大口呼吸校園的芬芳,多希望你們能常常聚在一起,暢談人生和夢想,多希望你們走出校園,看那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可是,疫情猶在,時刻窺伺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我們要阻斷它,戰勝它,就必須承受壓力,負重前行。
前行的道路本就艱苦,而疫情像一層霧,遮擋了人們的視線。身處當下,更需清醒地看到疫情的背后,不只是生活的不便,健康的挑戰,更有對社會演進和價值重構的深層影響。
疫情背后,是變局。“東升西降”改變全球格局,新一輪科技革命重塑全球經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與逆勢思潮角力交鋒,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疫情的疊加沖擊更加速這一變局的演進。從全局上看,大勢之變是貫穿我國復興之路的長期變量,而疫情之變是影響發展進程的短期因素。誰能率先控制好疫情,誰就贏得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誰能順應發展趨勢,保持戰略定力,誰就能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發展目標。你我都身處這場競爭中,拼的是速度和耐力,沒有旁觀者,沒有局外人。
疫情背后,是真情。學校援鄂國家中醫醫療隊逆行出征、守護北京突擊隊主動請纓,三千學子志愿投身家鄉抗疫,書寫的是家國之情;校園封閉時一批老師離家入校與學生們同吃同住,化身送餐員、采集員,問冷暖、解難題,書寫的是師生之情;大批學生禁足宿舍,同學們守望相助,送飯送醫,相互鼓勵,書寫的是同窗之情。如果將校園抗疫的日子演繹成一部電影,那一定是關于愛與奉獻的故事,而主角則是同學、老師和衣衫盡濕的大白。
疫情背后,是成長。你們是幸運的一代,享受著改革開放快速發展帶來的相對富足的物質生活、便利的網絡交通和豐富的信息資源,這讓你們有更強烈的自我意識、更多元的思維,更直接的表達。你們也是被高度關注和呵護的一代,習慣被服務、被認可,這也讓很多人缺少吃苦耐勞、對抗挫折的能力。疫情反復下,校園的封控、學業的壓力、求職的艱辛讓你們倍感束縛和焦慮,而這種挫折感也成為了你們大學時期的重要一課:不為一時一事所惑,從容面對風險和挑戰。正如祖國的復興之路從來不是一片坦途,你們的未來征程也不會一馬平川。如果不能“一帆風順”,那就學會“風雨兼程”,在有陽光、有風雨的路上,陪伴你的將是最美麗的彩虹!
前些天我在良鄉校園漫步,看到路邊的梧桐樹葉已成蔭,不禁回想起校園初建時種下樹苗的情景,也感佩于小樹不問世事變化,竟自執著生長的堅定。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青年之于黨和國家而言,最值得愛護、最值得期待。你們猶如大地上茁壯成長的小樹,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撐起一片天。”青年總是被比作樹木,因為你們有許多共性:朝氣、升發、充滿生命力。我更希望你們學習吸納“木”之品性:柔和仁慈、自強剛毅、質樸謙遜。這些品性對于青年一代尤為珍貴,更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從容應對壓力與困頓的法寶。
修性如木,向陽而生。在臨別之際,我借木之品性,贈予大家三點希望:
一是納木柔和仁慈之性,弘揚厚德濟生之志。木主仁,其性直,其情和,具有生發向上的柔和仁慈之性。何為仁?愛人利物為仁,惻隱之心為仁,少欲寬惠行德為仁。木長于天地之間,根深沃土,枝干參天。正如人立身天地之間,應情歸家國,心系蒼生。同學們在入學時就許下諾言,“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這是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對祖國和人民的承諾。作為岐黃學子,我們不僅追求自我的發展,更要心懷對生命的悲憫,對人民的感恩,對國家的情懷,肩負起守護人民生命健康之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責。
二是納木自強剛毅之性,堅守向陽達觀之心。木曰曲直,有韌性,能感知環境,屈伸舒展,雖四季交替,風雨交加,卻不掩其志。做人亦是如此,面對挫折與磨難,最根本的是要擁有一顆堅毅達觀的內心,保持定力,心安身強而后有振興之象。國學大家季羨林老先生曾說過,“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宕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順境時,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逆境時,何不藏英待時發,自有陽春三月天。不要碰到一點壓力就躺平,碰到一點黑暗就哀嘆,一切美好的夢想都源于咬緊牙關的堅持,吃完該吃的苦,登上該登的山,自然能看到詩和遠方。
三是納木質樸謙遜之性,甘于抱樸守拙之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樹木素來被認為是質樸謙遜的代表,“木訥”一詞并非貶義,《道德經》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論語·里仁》曰:“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面對社會虛浮取巧之風氣,我們恰恰需要學習“木”的質樸謙遜、不卑不亢的品性,做人做事精誠專一、腳踏實地,寧可拙樸,不玩機巧。這可能會讓你走的慢一點,累一點,但厚積薄發才能行穩致遠。就像樹木,龐大的根系深植沃土,雖看不見,卻是風雨中屹立不倒的關鍵。未來之路不管經歷多少困苦,不管面臨多大誘惑,希望你們都能恪守初心,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為人如此,做學問亦是如此。要保持中醫人的自信,養足中醫人的“中氣”,不流俗、不盲從。要像我們的前輩們一樣,無論風云變幻,都始終做到對中醫事業的執著、對學術的真誠、對真理的堅守。
同學們,千百年來,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醫藥事業的振興發展是一場接力賽。今天你們將正式接過接力棒,希望你們在這條紅色賽道上初心不改,勇毅前行!
同學們,勇敢地出發吧,路雖長,行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同學們,未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