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時代潮頭,錘煉奮斗的“精”“氣”“神”
——校長徐安龍在2023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朋友們:
大家好!
壺天燕地,首善學府。今天我們隆重集會,舉行2023級新生開學典禮,共同見證你們開啟人生新篇章。我知道今年的新生中,有一位同學曾身患頑疾,幾經輾轉求醫無果,后經中醫治好,于是立岐黃遠志,以優異成績考入我校醫學專業,圓夢杏林。在我看來,中醫的魅力就在于此,她守護生命,塑造靈魂,創造奇跡,激勵我們為之奮斗。在此,我代表全體師生員工,對各位學子來到北中醫大家庭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祝賀。
同學們,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深刻改變,生命健康面臨諸多風險。這又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啟人類文明新形態。中醫藥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北京中醫藥大學也來到了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你們擁有比以往更優越的發展環境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作為北中醫人,你們要錘煉好奮斗的“精”“氣”“神”,為中醫藥事業添磚加瓦,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奮斗須求“精”,精勤不倦、窮經白首。
“精”指精研專業。《周易·系辭》中說:“精氣為物”。在中醫理論中,“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大醫精誠》云:“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可見,醫者要廣泛深入探究醫理,勤奮不怠,不能一知半解。晚唐文人韓偓有句詩寫的很好:“白首窮經通秘義,青山養老度危時。”古代學者喜歡將窮盡一生精研經典作為人生信條。這種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一直以來也都是北中醫人秉持的態度。講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我校終身教授趙紹琴先生。他為講好《瀕湖脈學》,甘于吃苦,乾乾終日,將整本內容熟記于心。講課時,他邊敘邊議,序文、本文、批注如數家珍,技驚四座。這些皆源于,他學醫之初就晨起誦讀、苦背經典,所背書籍摞起來有三尺高。希望你們以前輩為榜樣,讓扎實的專業知識成為走向未來的基石。
奮斗須得“氣”,正氣浩然、仁心仁術。
“氣”指人之德性,對北中醫人來說,尤指醫德。中醫講“氣”是指生命的原動力。以人為本是中醫藥對待生命的基本態度,沒有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哪來成為名醫大師的勇氣與動力?孟子將天地間的大義大德比作“浩然之氣”。醫德就是這樣的“氣”。重醫德、懷仁心、施仁術就是北中醫人之“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正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你們成長成才過程中必不可缺的原動力。未行醫,先學德。《類經圖翼》中論及:“醫之為道,性命判于呼吸,禍福決自指端,誠不可猜摸嘗試,以誤生靈。”體現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吳鞠通行醫記》寫道:“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為立德。”倡導重義賤利、一心救民。同學們,只有修得浩然正氣,懷仁心、行仁術,才可得大道、成大醫。
奮斗須明“神”,定志安神、把脈時代。
“神”指理想信念。《管子·內業》云:“一物能化謂之神。” 在中醫理論中,“神”就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對你們來說,理想信念就是成才過程中思想與行動的“主宰”。大學是三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顯得尤為重要。崇高的理想信念來自于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和民族命運的關切。無論任何專業,只有把握時代脈搏,將個人命運融入民族命運,在學有大得基礎上,學才有大用,才能成大家、行大道,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校著名中醫文獻學家、中醫訓詁學家錢超塵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有信念有擔當的人。他終生系念家國昌盛,將時代與歷史、國家與個人融為一體,以“中醫考據報國”作為人生追求,從事中醫文獻、中醫藥文化及中醫思想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成就卓著。即便在彌留之際,先生仍對積多年心力完成的《脈經》校本念茲在茲,展現了一代鴻儒的學術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青年:“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翻開北中醫的歷史,幾乎每一頁都與民族命運同行、與中醫藥發展并進。同學們,我們正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你們仍要以“國之所需,我之所向”為使命,為壯麗的新征程貢獻北中醫人的智慧與力量。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同學們,帶著北中醫人的“精”“氣”“神”去奮斗吧,時代是你們的,未來是你們的。最后,祝你們在北中醫學有所成!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