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醫護工作者們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不斷潛心研究、臨床探索,在治療新冠肺炎過程中取得成效,成功救治了患者,彰顯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色和優勢。
我校醫療隊分管病區首批確診患者出院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六病區為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病房。經過緊急改造,于1月30日由我校醫療隊正式接診。病房成立初期收治疑似病例16人,于2月2日逐步轉為確診病例重癥病房。截至目前,醫療隊累計收治患者51人,其中確診病例35人。確診病例中,有27人經過中醫藥治療,癥狀得到改善。有5位確診患者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經過了從重癥到輕癥,最終符合出院標準,即兩次核酸檢測為陰性、CT檢查肺部炎癥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在不吸氧的狀態下氧飽和度達標、活動耐力增加,符合痊愈標準,順利出院。
這是醫療隊接診確診病房以來的首批出院患者。五位患者在隔離區內與醫護人員、與病友們親切告別。對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很多患者和醫務人員流下了激動的眼淚。醫療隊隊員將繼續對出院患者進行后期隨訪,并提供醫療服務。
抗疫最前沿,中西醫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醫療隊戰地黨支部書記、我校第一臨床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副院長張耀圣介紹說,歷史上中醫藥在治療疫病方面有許多成功經驗和著作。這些成功經驗今天仍然有用。中醫在當前抗疫實戰中可與西醫優勢互補,這在當前抗擊疫情中已經得到充分證明。在針對如何抗病毒還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醫的培元固本、祛邪扶正等療法,在疫病的發生發展變化中常常會起到作用。輕癥患者通過單純中醫藥治療即痊愈;重癥患者采用中醫藥治療后癥狀也明顯轉輕、指標轉陰。
醫療隊隊員、我校第一臨床醫學院(東直門醫院)醫生劉寧首批進入隔離病房。在臨床診療過程中,他堅持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臨床治療原則,詳細問診、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為病人開具中藥湯劑,并為部分患者進行了針灸治療。經過他的治療,患者高熱、喘憋、乏力、腹瀉等癥狀迅速明顯改善。他說,“用了中藥以后,患者的癥狀迅速改善,我們有信心一定打贏這場攻堅戰!”
醫療隊隊員、我校第二臨床醫學院(東方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孟捷針對患者惡心、上腹痛的癥狀,嘗試為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很快緩解了患者的疼痛癥狀。
醫療隊中的護理團隊也發揮中醫特色,針對患者的焦慮、失眠癥狀給予耳穴貼壓,對患者進行耳部基本手法按摩,并積極進行心理疏導。在耳穴貼壓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癥狀對耳部取穴進行加減,調節患者臟腑功能,達到調暢情志,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在抗疫實戰中通過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有效地為病人緩解了病痛。
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無患者轉為重癥
我校第五臨床醫學院(深圳醫院)在對龍崗區簡竹護理院定點收治的16例隔離留觀的疑似輕癥患者也采用了中醫藥辨證施治,成效明顯。經過平均3天的治療,87.5%的患者發熱、咳嗽、咽痛癥狀消失,其余癥狀均較入院前有明顯好轉。2月7日起,深圳醫院承擔了龍崗區坪地醫院集中救治病區的患者醫療工作,收治患者60人(已出院38人),給予所有患者宣肺清瘟湯為主的中藥內服,同時配合心理疏導、八段錦、中藥蒼藁酊劑燃熏等綜合措施,90%以上患者咳嗽癥狀消失,復查肺部CT炎癥不同程度改善,出院患者體溫均降至37.5℃以下,住院期間無患者轉為重癥肺炎。
在坪地醫院患者的救治中,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綜合干預治療,包括中藥內服、情志疏導、飲食宣教、古風音樂療法、八段錦、防疫香囊、蒼藁酊劑燃熏等,在全方位給患者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同時,也讓醫護人員感受中醫藥防病保健的魅力。
讓中醫治療早介入,初期治療最為關鍵
1月20日,9歲的小姑娘小晗(化名)和父母、外婆從武漢來銅川探親。期間4人身體不適,出現發燒癥狀。1月23日,小晗和父母被收治在銅川定點治療醫院。1月25日,4人均被確診為新冠肺炎。2月6日至8日,4人先后治愈出院。
銅川市新冠肺炎治療專家組副組長、中醫專家組組長,我校第七臨床醫學院(孫思邈醫院)院長孫魯英參與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會診和治療。她說,“我參與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會診,開了中藥處方。目前來看,中醫藥在緩解患者癥狀,延緩輕癥發展為重癥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讓中醫治療較早介入到新冠肺炎的診治中,這給與病毒賽跑爭取了時間。例如,新冠肺炎患者初期的癥狀有咳嗽、干嘔、乏力和食欲減退。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幾名患者的食欲明顯增加,乏力、發燒等癥狀也有所減緩。吃得上飯,營養跟得上,這為身體對抗病毒積蓄了能量。并且每位患者的中醫方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兩天專家組都會重新進行會診,根據病情變化作出新的調整,真正做到一人一方、精準施治。其中效果特別明顯的一位患者,剛進隔離病房時舌苔特別厚。進行中醫治療后,患者的舌苔變成薄苔了,她本人也很快就痊愈出院了”。
把握病程初起關鍵期,以逐邪為第一要義
我校王慶國教授近日在《現代中醫臨床》網絡首發論文中介紹了他診治的4例新冠肺炎確診或疑似病例的經驗。他認為,本病以濕邪為核心致病因素,初期可有兼寒、兼熱、兼津傷等諸多情形。在治療過程中病機變化復雜,有久居半表半里者;有化熱、化燥者;有內陷厥陰、內閉外脫者。舌苔厚膩是此次疫病的典型舌象,舌苔對判斷病情的演變具有重要作用。治療需把握病程初起的關鍵時期,不可過用寒涼溫燥,全病程應貫徹“以逐邪為第一要義”的原則。王慶國教授認為,此疫初起之時的治療最為關鍵,如果能得到正確的治療,絕大多數病患可以很快緩解乃至痊愈,不會發生危重癥。
抗擊疫情的戰斗仍在繼續,中醫藥這一瑰寶已經在抗疫斗爭中綻放光彩,顯現成效。廣大中醫藥人英勇奮戰、積極探索,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取得戰“疫”最終勝利不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