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大地 情歸沃土
親愛的同學、老師們,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百年華誕,神州歡騰,莘莘學子,高步鵬程,躬逢國家之盛,再賀杏林之喜。同學們,今天的畢業典禮與以往不同,我們首次在大美良鄉和精美和平街跨校區同步舉辦典禮,首次3387名2021屆和176名2020屆兩屆畢業生代表同臺觀禮,這跨越時空的典禮是我們對畢業生的承諾與祝福,是壺天燕地水云間的傳承與情懷。在此,我代表學校向即將踏上征途的畢業生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美好的祝福!向陪伴教導你們成長的所有老師致以衷心的感謝!向含辛茹苦養育并深愛著你們的家長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大學時光鐫刻了你們獨有的青春,如果歲月有年輪,我相信這段時光所刻錄的故事是深刻而難忘的。你們經歷了新冠疫情最為艱難的階段,線上學習,支援家鄉,投身抗疫;身處“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你們昂首闊步走過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的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你們傳承紅色基因,見證黨的百年輝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以熱血丹心書寫家國情懷。親耳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建黨百年慶典的重要講話。為了成就更好的你們,學校也在奮力向前。大美良鄉校區拔地而起,疫情防控一線白衣執甲,學校各項事業發展亮點紛呈,榮獲“全國文明校園”、“全國抗疫先進集體”等。每一項閃亮的榮譽背后,都浸潤著北中醫人眾志成城、敢于擔當的品格和汗水,每一次難忘的經歷背后,都見證著北中醫人敢為善為、砥礪奮斗的豪情和氣概。每一件事都不容易,你們每一個人都了不起!
同學們,記憶有多深刻,離別就有多不舍。在北中醫你們學到了知識、練就了技能、結交了朋友。不僅如此,從今天起,更需學會離別,學會獨自遠行。相見時難別亦難,去認真地道個別吧,給你最敬重的師長鞠個躬,送你最好的朋友一個擁抱,和圖書館你最熟悉的座位合張影,去食堂再吃一次你最喜愛的那道菜。從此校園和你,彼此珍藏!
同學們,離別不只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不舍與感傷,還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與灑脫,更夾雜著“八方俱紅塵,塵埃何迷茫”的忐忑與彷徨。為何離別總會令人彷徨,因為我們在尋找,云歸細雨、風歸四季,而我們走向何處、情歸何方? 如果人的一生總有離別和出發,那何處安放我們的情感與志向?
我們身處一個變革時代,機遇與挑戰跌宕,沖突與矛盾交織。走向社會,立身的困難遠比求學更甚,修心的困惑遠比校園要多。若要堅定去路,便不能忘記自己從哪里走來。你是否還記得背起行囊告別故土時的依依不舍,你是否還記得初入校門許下“我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的錚錚誓言,初心易得,始終難守。當故土的景色不再清晰,曾經的眷戀漸漸淡忘,當心理距離超越了物理距離,利益的考量黯淡了夢想的榮光,我們便會像斷了線的風箏,迷失方向,隨風飄蕩。
樹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不忘本來才能擁有未來。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尋找答案,臨別之際,我想送給你們自己對此的認識與感悟:腳踏大地、情歸沃土。
土于我們而言意味著什么?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我們生活的大地是養育我們的一方水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是中華民族綿延傳承的文明根脈。這廣袤的土地就像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無私地養育了我們,教誨了我們,成就了我們。扎根這片土地,才能在事業追求上堅守正確的方向;熱愛這片土地,才能對這片土地哺育的蒼生心懷悲憫;敬重這片土地,才能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
土在中醫五行中同樣具有特殊地位,為五行之主。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為承載、受納、生化之所,居中央以灌四傍。土喻謙和厚德,《周易?坤?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醫藥素來崇德明義,以人為本,將“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作為價值追求,將“勿問貴賤,勿擇貧富,專以救人之心”作為職業準則。前有醫圣張仲景“坐堂行醫”之垂范,后有董奉“杏林春暖”之佳話。縱觀歷史,凡大醫者,無不潛心仁術,長期深入民間,廣識博聞,感同身受,拯救黎民疾苦,方才練就濟世之能。千百年來,中醫藥的根始終深扎在基層百姓中間,這不僅成就了歷代名醫大家,更讓中醫藥事業生生不息,繁榮發展。
同學們,明天你們就要趕赴各方,或投身臨床一線,或致力科技攻關,或自主創業,或從政為官……無論大家今后身在何處,要記住:醫學生就是為人民群眾而生的!要始終堅守一顆為民之心,走出窗明幾凈的高堂,走到人民群眾當中,堅定地與人民群眾在一起,這就是我們身體和情感的歸宿!腳踏大地,情歸沃土,便不再彷徨!
同學們,腳踏大地,情歸沃土,要常懷感恩謙遜之心,發現真問題,學習真本領,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成長的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15歲遠赴陜北延川梁家河村,與村民一起打壩、挖井、挑糞、種地……他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學問在基層,真知在基層,實踐在基層。社會是人生的大課堂,人民群眾是你們的“大先生”。遇到問題,到人民群眾中去找答案,拜人民群眾為師,聽最真實的心聲,學最偉大的智慧。
同學們,腳踏大地,情歸沃土,要有擔當進取之為,扛起擔子,甘于奉獻,用畢生所學守護人民。“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近代中醫傷寒大家、我校已故名醫劉渡舟先生,門診偶遇一位重癥肌無力患者被擔架抬來就診,他暗暗記下,待到需要復診之日,劉老主動上門,為其診治,患者不勝感激。我校第二臨床醫學院退休黨員劉大新教授在新冠疫情最危急的時刻,主動請纓支援武漢一線,他在請愿書中寫道:我堅決申請到一線為患者治療,不然我這所謂“名老中醫”有何用?我已退休,無牽無掛,不像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同學們,一枝一葉總關情,細微之處見精神。平常時沉得下去,關鍵時站得出來,要用真情意、真本領、真行動去守護養育我們的人民!
腳踏大地,情歸沃土,要永葆艱苦奮斗之志,立足本職,苦練本領,走好基層之路。當初,你們懷揣“走向更廣闊天地”的初心來到中醫藥最高學府求學深造,如今學有所成,你們是否對“廣闊天地”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認識?廣闊天地不只是“北上廣”,更是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今年我們又有100位同學加入“丹心計劃”,也有更多的同學到社區、到基層、到一線去工作,從東海到西陲,從漠北到南疆,到處都有北中醫人艱苦奮斗、服務百姓的身影。只有深深扎根大地,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只有練就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勇攀醫學高峰,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愿你們涵養“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奮斗情懷,在前行中守丹心、在磨礪中長才干,你們必將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畢業不是終點,是人生的新起點,是奮斗的新起點。愿你們牢記“勤求博采、厚德濟生”之使命,奔向大江南北,同人民一起奮斗、一起前進、一起夢想,用理想滋養初心、用信念淬煉人生,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在為祖國、為人民的奉獻中譜寫屬于你們的無悔青春!
同學們,從容遠志行,當歸知母心,常回家看看,家里的門始終為你敞開,窗前的燈始終為你而亮。愿我們的祝福能隨風而行,伴隨你們在廣闊的天地間,乘風破浪,鑄就輝煌!
同學們,未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