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海外發展前景廣闊,可作為我國當前國際展覽的重要抓手。但是由于缺乏整體思維和布局,依然面臨不少問題。我今年的提案是,助力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說。
當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有113個成員國認可針灸等中醫藥診療方式,29個成員國為中醫藥的規范使用制定了有關法律法規,20個成員國將針灸等中醫藥診療納入醫療保障體系。2019年5月,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以中醫藥為主體的傳統醫學章節,中醫藥歷史性地進入世界醫學體系。2020年1月,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正式宣布,將針灸納入美國聯邦醫保以解決美國日益嚴重的疼痛問題以及隨之帶來的阿片類藥物濫用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
“中醫藥為解決世界醫學難題和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國特色良方,以其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防病治病功效,尤其在治療慢性疾病和疑難疾病方面的功效,所以能夠在世界上得以廣泛傳播”,徐安龍表示,但目前依然面臨不少問題:
首先,目前國家對于中醫藥在海外的發展欠缺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缺少統一思想、統一定位、統一布局,中醫藥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載體并未系統和有效地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
第二,中醫藥機構在海外的發展尚未形成良性運作機制以及多元經費投入機制,導致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缺乏協作和信息融通。中醫藥走出去存在“碎片化”發展,各種政商財經資源未能良性運用,沒有形成整體聯動、合力協同、創新發展。
第三,中醫藥在海外大多數國家尚處于補充醫學地位,未進入所在國主流醫學體系。大部分機構在海外的發展沒有依托所在國高水平教育、科研及醫療機構,未建立優勢互補的長效合作,未能以國際科研合作促進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推動中醫融入和參與所在國醫學體系創新發展。
第四,中醫藥服務機構規模小,且水平參差不齊。目前海外中醫診所多以個體為主,尚處于“散兵游勇,各自為戰”狀態,缺乏高品質的中醫醫療品牌機構和中醫臨床療效的評價方法和機制。同時本土化良莠不齊的中醫教育導致高水平臨床中醫師的稀缺,大部分海外中醫藥服務機構并不能提供高質量中醫診療服務,很難滿足海外患者的實際需求。
徐安龍建議從以下方面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第一,加強整體規劃,以創新模式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國家應該就中醫藥海外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專門國家級機構,推動中醫國際傳播的中心和總部基地,以此整合國內優勢資源,與世界頂尖大學合作,將現代生命科學、生物醫學、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前沿,與中醫智慧及診療相結合,提供特色多元服務項目,研制中醫特色高科技推廣產品,開展中西醫融合的醫學難題攻關,形成集醫療、科研、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播于一體的中西醫融合創新的高精尖醫療和中醫藥科研創新中心(暫名:國家中醫國際中心);同時設立國際投資基金,多渠道募集資金,打造可復制、易推廣的一體化發展模式,布局標準化海外中醫中心,以企業化或非營利組織模式運營,突出中醫診療特色,與國家中醫國際中心形成內外聯動的創新機制。
第二,創新中醫健康服務模式,構建中醫智慧云平臺。建設中醫智慧云平臺,包括生物醫學和醫療大數據中心、中醫藥教育云端大數據中心、醫院管理終端系統、健康信息平臺、遠程診斷平臺、中藥材銷售平臺等,打造全球范圍的高科技綜合性中醫藥服務平臺,支撐海外中醫中心健康發展,實現國內中醫醫療結構和境外醫療機構的信息交互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