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報2009年8月18日B6版報道我校李慶業教授服務鄉村24年,全文如下:
小衛生站里來了大專家
“李老您來啦,吃了您開的藥,我這哮喘好多了,您再給我開幾付吧。”8月8日是個禮拜天,雖然天陰得很厲害,但當北京中醫藥大學方劑教研室原主任李慶業教授一如既往地準時走進北京石景山區西黃村社區衛生服務站時,等候的患者一點也不比往日少。“誰能想到,在我們這么個小村里,有北京城里來的大專家看病!現在,全石景山區的人都到我們村來看中醫!”一位患者高興地說。
作為中醫界頗有名氣的“小五老”中的一位,
特需專家走進小村莊
道路泥濘、建筑雜亂,和中國的任何一個村莊相比,西黃村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西黃村卻有一點與眾不同,那就是從解放初期到現在,這里一直是“中醫當家”。特別是近20幾年來,這里的西黃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又名八大處中醫門診部)更是吸引了遠近的百姓就醫,甚至連石景山區大醫院的醫生們都來這里看中醫。“雖然是農村,但是在我這附近黑診所沒法生存。咱不僅療效好,而且價格還便宜。因為咱有法寶,那就是中醫特色
蔡玉嶺口中的老師,就是指
李慶業和蔡玉嶺之間的緣分起于1985年。當時,鄉村醫生蔡玉嶺考上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成人本科教育,李慶業是授課教師之一。每每在聽
雖然中醫特色濃郁,一直承擔著當地3萬多常住人口和1萬多流動人口的醫療保健工作,但當時的八大處中醫門診部遠沒有現在這么“牛”,十幾個人窩在一座由小廟的基礎上改建的院子里給患者看病、辦公。而這里的交通就更加不方便了。當時,李慶業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家到西黃村,要倒兩次公共汽車,路上要走兩個多小時。可即使如此,李慶業仍然同意將最初說定的義診變為常規出診。20幾年來,無論刮風下雨,李慶業的西黃村之行從未停止過,即使在今年上半年老人手腕骨折都從未中斷過一次。
每當有人問起為何不出城里的特需門診,卻偏偏不辭辛苦地跑到農村來出門診時,李慶業幽默地說:“不是有那么句話,錢不是萬能的嗎?”然后,老人家意味深長地補上一句:“中醫的根在基層,優勢也在基層啊,可現在基層的中醫太少太少了,基層不能丟啊!”
打造基層中醫品牌
與一些大醫院的中醫科淪為二流甚至是三流科室,靠西醫科室的收入補貼生存不同,八大處中醫門診部當家是中醫,掙錢的還是中醫。記者在這里看到,門診部能提供14種特色中醫療法,而中藥房一天平均要抓出四五百副湯藥。這樣的量別說一些綜合醫院的中醫科了,就是不少小些的中醫院也達不到!
談到成績,蔡玉嶺三句話不離
李慶業的到來,在西黃村附近培育了一大批忠實的“中醫迷”。別的地方一提起吃湯藥、喝苦水,或是如臨大敵,或是瞧不上眼,可當地的老百姓好的就是這口兒。在這家門診部的針灸診室,記者看到除了大人還有八九歲的小孩來扎針灸;而推拿診室里面也有兩位肌肉拉傷的十六七歲的少年。他們說:“不打針不吃藥,幾十塊錢就能治好病,我們都很喜歡中醫!”
“看,這就是我對西黃村‘情有獨鐘’的目的,熱愛中醫也要從娃娃抓起!”李慶業詼諧地說。在西黃村,李慶業摸索出了一條當代中醫藥在基層發展、擴大服務面、爭取群眾的道路。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里不依靠檢查化驗賺錢,不依靠中西醫結合打市場,所提供的中醫服務不僅解決了基礎衛生保健的大問題,還實現了依靠中醫生存、發展之道。
“近些年,中醫的臨床陣地不斷萎縮。除了三甲中醫醫院,基層已經很難見到中醫服務。這與現在的中醫臨床療效下降和老百姓不了解中醫不無關系。其實,中醫一點也不‘玄’,它是樸素經驗的結晶,又是臨床醫學,依靠‘望、聞、問、切’對證候進行辨證論治。中醫早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重整體觀念的理論體系,用‘四氣’、‘五味’、‘臟象’、‘經絡’等概念高度概括了人的生命現象,把復雜疾病的治療變得大為簡單。”李慶業說。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