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12年5月11日報道我校辦學特色,全文如下:
從北京中醫藥大學“以德立人”、“以文化人”看——
傳統文化的力量有多大
日前,華東師范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對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上海市高校在校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認知和教育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卻并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自己的成長與專業學習有太大的幫助。40%的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對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幫助一般”,認為“幫助很大”和“幫助比較大”的僅5.6%和9.4%。
傳統文化距離青年學子有多遠?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對于青年學子的成長與專業學習能否帶來幫助?北京中醫藥大學“以德立人”、“以文化人”的實踐,可以帶來一些啟發。
為學——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2012年2月27日,北京中醫藥大學300人的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這是每周一次的“岐黃講壇系列講座”,當天的主講人是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好評如潮的郝萬山老師。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郝萬山老師從陰陽講到五行,從春天為何不能為植物剪枝講到為何春天要調肝、舒肝,從抗生素研制的現狀講到中西醫結合的諸多益處,鞭辟入里、深入淺出,一堂講座生動活潑,幽默風趣,令人解渴而又深感道理深刻。
講座結束后,同學們的提問讓人大吃一驚,僅一、二年級的大學新生,每每發言,言必提《黃帝內經》、《易經》,個個熟讀經典,視野開闊。因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子們從入學的那一天起,就被老師們不斷強化一個理念——中醫藥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熟讀經典,守望純粹。在課程設置上,注重文化和中醫藥經典著作教學,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傳統。《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綱目》、《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學校內,熱愛經典、背誦經典的氛圍十分濃厚,其中關于天文、地理、人事、治國、治人、治家、治己等重要思想同學們都能熟讀、熟記。
不但在課堂上旁征博引,隨便翻開同學們的論文集,也會讓人覺得這里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熟悉與熱愛:
《中醫的“崇古”與“非古”》、《中醫是灰黑箱,西醫是灰白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談中醫之魂》、《淺談〈道德經〉對〈黃帝內經〉的影響》、《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熱愛已經成為一種自覺。而這種自覺離不開老師們教授方法的創新,老師們注重了解學生的興趣,用風趣的語言,用同學們的視角來啟發和引導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冰老師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的激情源自對教學和學生的熱愛。為了讓傳統文化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教師不僅要認真傳授,更要和學生一道創新。”
為醫——
“竭大醫之精誠,施仁術于含靈”
北京中醫藥大學同其他高校有所不同,既承載了育人的功能,同時也承擔了行醫之職能。將育人與行醫相結合,將對醫生的要求寓于育人的全過程,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老師們始終強調“德行”與“文化”的重要,鼓勵學生做到“竭大醫之精誠,施仁術于含靈,憑借一流人物實力,追求至善至純佳境,秉厚德而濟生”。
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生彭建中寫過這樣一篇文章,紀念自己的老師、著名中醫趙紹琴先生。文章這樣寫道:“先生常常教誨弟子,‘病人乃吾等衣食父母,要待之如親人,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先生常執意從樓上門診步行下樓,為不便上樓的殘疾病人診脈;先生又曾頂風冒雨到室外車中,為不便下車的危重患者瞧病。先生對病人做到了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所說的‘皆如至親之想’。”
以德立人,言傳身教。不僅趙紹琴先生如此,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老師們、醫生們大多如此,正如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谷曉紅所說:“德醫雙馨,醫術與醫德是相長的。”
“買藥要到同仁堂,看病要到國醫堂”,位于北京市中醫藥大學內的國醫堂享有很好的口碑。每到晚上,白天負責教學任務的老師們便成為懸壺濟世的大夫,他們在這里為患者診脈醫病,也帶學生們在臨床教學中接觸病例,聯系實際。
“非上德無以成醫”,夜幕降臨,國醫堂內井然有序。老師們望、聞、問、切,尊重患者、善待患者,學生們三五成群,安靜地圍坐在老師身旁,聽診、抄方、輔助診療。“老人家,您心里有什么煩心事兒啊?”“您老抓藥的錢夠不?”……老師們對患者的尊重,讓學生們耳濡目染著何為醫者的大愛仁心。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正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王慶國老師說的,“教師的天職與樂趣,是在專業探求與道德修養的交互影映中,和學生一起實現人生的價值。”
在這樣的育人與行醫環境中,北京中醫藥大學涌現出越來越多愛中醫,并矢志于向世界傳播中醫文化的堅定的繼承者。
程凱,年僅40歲,已是我國中醫針灸學界頂尖的專家。多年前,以可以去清華、北大的高考分數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專業,他的理由很簡單:我的祖父、父親都是著名的中醫藥專家,從小耳濡目染他們行醫的點滴,我就立志接過這個接力棒,以己之力,將中醫藥文化更好地向社會傳播、向世界傳播,這將是我一輩子要做的事。
2011年,北京中醫藥大學一年一度的“文化節”,數千名學生齊聲朗誦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傳承傳統文化、秉承優秀醫德的力量震撼人心:“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為人——
醫患關系以誠信為原則
同道關系以和諧為目的
傳統文化對專業所學和個人的成長真的幫助不大嗎?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實踐中,我們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學習傳統文化,學習的不僅僅是古文經典,更是在潤物無聲中提升修養與品行。
接觸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你會發現,這里的學生踏實勤奮,罕見浮躁之氣;艱苦樸素,罕見奢靡之氣;彬彬有禮,罕見乖戾之氣……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學校通過教導學生尊重傳統、尊重文化,從而營造了一個“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道德環境和人文環境。
“世界給我16天,我給世界5000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一支北京高校志愿者團隊贏得掌聲一片,這就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岐黃志愿者團隊。
他們不但從事一般的志愿者服務,而且還利用專業所學,為國外記者針灸、推拿、按摩,在奧運會這個全世界關注的大舞臺,展示中醫傳統文化,展示祖國瑰寶的魅力。
愛己,愛人。從1983年成立第一支志愿者團隊,到目前形成以岐黃志愿者協會為主,各具特色的9個志愿者分會的格局,北京中醫藥大學每年的志愿者注冊人數都穩定在2000人以上。傳遞愛心、志愿服務,已經成為學生自發的行為。
北京中醫藥大學志愿者代表沈緊治同學說:“愛是可以傳遞的。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幫助,讓大家感受到人性的美、互助的真誠,傳遞愛心,播撒愛的種子。”
如此有愛的同學,源于一個“有愛”的大環境。學校不大,氛圍非常好,同學們親切地稱高思華校長為“穿布鞋的大學校長”,贊其不僅學術水平高、醫術高,而且作風踏實、為人好。教師們親切地稱學校黨委書記吳建偉為“服務書記”,認為他是工作中的表率。老師們都說,“我們學校,無論是校領導還是教職員工,大家都心態平和,豁達大氣,珍愛生活、淡泊名利。我們是有愛的大家庭,是一個心靈純凈的大家庭。”
這樣的氛圍正是源于一種文化的力量:為醫者不僅要在診斷治療上整體審查、四診合參,而且要在醫患關系、同道關系上以和諧為目的,以誠信為原則。
就這樣,以文化人、以德立人。五十載,北中醫,其地不廣、其樓不高,但是卻從上世紀50年代的篳路藍縷,發展成為國家“211工程”建設和“985學科創新平臺”唯一中醫藥院校。
高思華校長說,“傳承中醫藥文化,需要我們有大思維。”以德立人、以文化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大醫精誠,厚德濟生,用育人實踐印證了傳統文化的力量。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