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地處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西部太行山麓,有“人工天河” 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美譽,上世紀70年代被周恩來總理贊為新中國的兩大奇跡之一(另一個為南京長江大橋),1996年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該渠是勤勞勇敢的十萬林州人民,苦戰十個春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建而成的一項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它動工于1960年,竣工于1969年,全長1500公里。紅旗渠的建成使林州徹底擺脫了長期因嚴重缺水而導致貧困的生存危機,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正如江澤民總書記視察紅旗渠時所說:“紅旗渠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典范,不僅給人留下了可以澆灌幾十萬畝田園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寶貴的紅旗渠精神,這不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整個國家、民族的精神財富。”實地參觀紅旗渠,親身感受紅旗渠精神,是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
殷墟文化遺址是我國當代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這里出土了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大量的古代陶器及青銅器。殷墟文化主要由甲骨文文化、古陶文化、青銅文化等構成,它是中華民族三千多年前鼎盛時期文明的見證,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根文化”的代表。 實地參觀殷墟文化遺址,了解中華民族“根文化” 歷史的悠久與厚重, 則是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另一個主要目的。
在實踐活動開始前,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喬旺忠、工會主席魏天卯分別作了動員講話,說明了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并對大家提出了具體要求,工會常務副主席汪以春就活動全程安排進行了布置。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工們按照校領導的講話精神,認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每到一個目的地,都專心聽取講解員的講解,還積極地進行相互間的交流,暢所欲言。
在參觀紅旗渠時,許多教工感觸很深,基礎醫學院的年輕老師楊東方說:“聽了修建紅旗渠的故事后,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當年紅旗渠的青年人真了不起,他們那種‘藍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當絨氈,高山為我放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的豪邁與樂觀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管理學院的中年老師段利忠是第二次參觀紅旗渠,他說自己此次參觀又有新的感想,一定要把紅旗渠精神和自己的感受講給學生聽,鼓勵學生發揚紅旗渠精神,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報效祖國。
在參觀殷墟文化遺址時,大家仔細地觀察每一件陳列品,欣賞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并互相咨詢和交流。許多教工對三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發達的物質文明驚嘆不已,看到那一片片承載著古人智慧的甲骨和一件件技藝精湛的青銅器真品,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欽佩之情油然而生。醫古文教研室的
兩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了,旅途雖然十分辛苦,但是所有參加者都有很大收獲,感觸頗多。臨床醫院的老師們深有體會地說,由校工會和教務處共同組織的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很有意義,我們平時在臨床一線忙于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還要經常處理一些醫患之間的矛盾,精神壓力特別大,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使我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而且給我們提供了各臨床醫學院之間以及臨床醫學院與校本部教學一線老師之間互相學習和交流的好機會,真心感謝大學領導對我們臨床教學醫院教師的關心。他們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參加實踐活動的教師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入領會紅旗渠精神,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條件,認真講好每一堂課,更加努力地干好本職工作,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以弘揚中醫藥文化為己任,為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校工會 教務處)
校工會和教務處共同組織青年教工到紅旗渠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發布時間:2010-04-15
閱讀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