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我校科技處主辦的科技工作會議在教學樓三樓報告廳召開。校黨委書記吳建偉,校長高思華,副校長王慶國,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常江,黨委副書記谷曉紅,副校長徐孝、喬延江,校工會主席魏天卯以及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出席會議。各職能單位負責人、各二級單位的科研主管領導以及2010年度主持和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及獎勵的科技工作者參加會議。會議由科技處副處長閆興麗主持。
科技處處長劉銅華首先作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科技回顧與展望的報告,全面回顧了十一五期間我校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績:在“十一五”期間,我校科技工作再創佳績。國家級項目中標253項,比“十五”期間增長82.01%。省部級項目中標310項,比“十五”期間增長32.48%。 在“十一五”期間,先后實現10個零的突破。即(1)教育部、國家外專局“創新引智計劃”項目(111計劃)突破;(2)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突破;(3)科技部軟科學項目突破;(4)科技部重點新產品項目突破;(5)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突破;(6)北京市教育科學課題突破;(7)國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項目突破;(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突破;(9)教育部社科新世紀人才項目突破;(10)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項目突破。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申報方面,“十一五”期間先后獲得科技部973項首席3項,課題18項,再次證實了我校的科研實力和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
在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申報方面、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申報方面,“十一五”期間中標項目數已連續多年居全國中醫院校首位。在項目中標經費方面也獲得重大突破。在科技獎勵方面再創新高。“十一五”期間,獲國家級獎4項,比“十五”期間增長300%,比“九五”期間增長100%。獲省部級獎67項,比“十五”期間增長11.67%,比“九五”期間增長148.15%。在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方面,“十一五”期間,新增各類科技人才與團隊27個,比“十五”期間增長170%。在科研基地建設方面,“十一五”期間學校科研基地建設有了顯著發展,新增省部級以上科研基地32個,比“十五”期間增長540%,為我校學科發展、科技創新了搭建了良好的研究平臺,也為把我校建設成為研究型大學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礎。
“十一五”期間,科研專利快速增長。申報專利54項,比“十五”期間增長68.75%,比“九五”期間增長800%。授權專利18項,比“十五”期間增長100%,比“九五”期間增長800%。
“十一五”期間,我校科研論文快速增長。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26篇,比“十五”期間增長158.19%。其中SCI收錄100篇,比“十五”期間增長733.33%。
劉銅華處長還提出了十二五科技發展的方向和總體目標:(1)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加強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重點加強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和重點研究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教委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的內涵建設,構建北京中醫藥大學科技創新體系,力爭“十二五”期間使我校成為擁有第一個具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中醫藥院校,并積極籌建符合GLP規范的實驗室。(2)加強學科創新研究,提升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以國家重點學科、優勢學科為中心,凝練科研方向,加強學科前沿創新研究,提升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對人文社科等弱勢學科,要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提高項目中標率。“十二五”期間力爭科研中標總經費突破5億元。(3)加強科技成果激勵機制,促進高水平科技成果產出。加強科技成果獎勵力度,促進各級科技成果獎的申報工作,“十二五”期間新增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力爭實現國家技術發明獎零的突破。加強高水平論文激勵機制,大幅度提高論文發表數量,“十二五”期間力爭發表SCI收錄文章較“十一五”翻兩番。
隨后,喬延江副校長發表了講話,進一步明確了“十二五”我校科技發展方向。他指出:“十二五”期間我校科技工作將進一步加大科研課題的過程管理,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健全科學研究體系,加強學校核心競爭力比重,促進科技成果的產出,更好地發揮社會服務功能。
最后,高思華校長對科研管理部門提出了具體的期望,希望科研管理要充分了解國家和區域經濟的科技需求,以滿足國家和區域經濟需求為導向,以一流的服務為理念,注意科技與人才培養和教學的緊密結合,加強橫向課題管理,構建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促進成果轉化。高校長還對科技工作者寄予了希望,希望他們沉下心來,耐住寂寞,踏踏實實做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高水平成果。
會上校領導還對2010年產生的科技成果進行了頒獎,并對獲獎者表示了祝賀。
(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