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2012年5月22日頭版報道我校臨床型中醫人才培養,全文如下:
跟名師 重實踐 讀經典
——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型中醫人才培養紀實
“當歸10克,蒼術、白術各15克,赤白芍10克……”
入夜,北京北三環東路的國醫堂門診部依舊人流如梭。隨著醫生口述,一個穿白大褂的年輕人奮筆疾書。
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生魏震每周至少一個晚上是這樣度過的。抄方、把脈、觀舌象……別看他是大三學生,已跟隨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谷曉紅教授出診近3年,成為“熟手”。
近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以院校教育與傳統師承相結合的新型中醫人才培養實驗班為切入點,逐漸探索出一條“跟名師、重實踐、讀經典”的中醫藥高等教育之路。
“跟班”名醫: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中醫思維
“9月13日入學,10月4日就開始跟導師去門診。”對“跟師”的日期,魏震記得很清楚,“當時對中醫是什么都不懂,就從觀察導師怎樣對待病人開始。”
為每個學生配備導師,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改實驗班的一項創新舉措。學生跟隨校內導師每周至少出診一次,寒暑假跟隨校外導師每周出診3次。2011年,學校設立旨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九年制岐黃國醫實驗班,培養方案進一步升級為“名醫+名師”模式。校長高思華、副校長王慶國等一批知名專家、學科帶頭人都加入本科生導師行列。
“面對‘院校教育難以培養名家大師’的質疑,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提高中醫藥教育質量。”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翟雙慶說,“師承是中醫幾千年來培養人才的傳統模式,將其與近幾十年來積累的院校教育經驗相結合,可以彌補標準化、統一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谷曉紅告訴記者:“北京中醫藥大學歷來有重視師承的傳統,但以往要在本科高年級以后,現在將這個環節提前,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盡早形成中醫思維。”
“老師真的是把病人當親人看。”每個跟導師出過門診的學生體會最深的,正是這種醫者的境界。
大一新生王?琦告訴記者:“我的導師郭霞珍教授已經60多歲了,遇到從外地來的病人,不管多晚,不管是否掛號,她都會給病人看病。看到病人信任、感激的目光,我從心里感受到醫者的神圣。”
“追求而不貪婪,進取而不自傷。”魏震說,“這是谷老師經常叮囑病人和學生的話。導師不僅教授知識技能,而且讓我們通過健康規劃,進而完成學業規劃、人生規劃。”
望聞問切:在臨床實踐中培養中醫技能
“左脈弦,右脈不足。”導師給病人診脈后,王?琦也把手指搭在病人手腕上。她告訴記者:“上午上課剛學完脈象,晚上到門診可以加深認識。”
“中醫學是實踐科學。”翟雙慶說,“此次教改的設計體現了‘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理念。逐漸形成中醫基本技能訓練、臨床各科技能訓練、中醫臨床思維訓練、中藥辨識實地訓練等多個實踐教學環節。而九年制岐黃國醫實驗班更是計劃從第五年開始,將教學地點轉移到醫院,按照中醫住院醫師要求進行培養,使學生在畢業時臨床能力達到主治醫師水平。”
“病人不會像考試題那樣直接告訴你‘我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醫生要通過對話引導病人說出病情,還要結合他們所處的環境、生活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通過臨床見習,谷曉紅指導的岐黃班學生馬雪顏頗有心得。
“有些藥,書上沒有,老師都沒見過,我們就向藥農請教,他們解答很熱情。”魏震對大二暑假到河北安國中藥市場進行中藥辨識實地訓練記憶猶新,“本來中藥學挺枯燥的,但通過實地訓練,300多味常用藥的性狀、功效很容易就記住了。”
為了提供實踐教學平臺,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后建立了3家附屬醫院、34家教學醫院、33個社會實踐基地展開臨床實踐。學校還開辟第二課堂,通過岐黃志愿者協會等學生社團,讓學生走進社區、打工子弟學校、貧困山區展開義診。“繼承中醫傳統,不僅僅是毛筆處方的形式,或是望聞問切的方法,更是要傳承中醫千百年來心懷天下蒼生、造福百姓的人文情懷。”該校教授錢超塵說。
醫者仁心:在文化經典中追尋中醫理念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清晨,走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園里,不時能聽到悠揚的古曲和瑯瑯書聲。許多學生養成了晨讀中國傳統醫學和文化經典的習慣。
“中醫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往往較為膚淺,接受中醫基礎理論時思維轉型困難,無法與傳統哲學中的生命觀、疾病觀接軌。”翟雙慶說,“新的課程體系以中醫辨證思維培養為主線,除了醫學經典的學習,還增加了‘古代漢語’、‘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導論’、‘中外醫學史’4門必修基礎課程,大大提高了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所占的比重。”
馬雪顏在讀過《大學》后寫下這樣的感悟:“《大學》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對于醫生來說,故意讓病人多做檢查或開一些較為昂貴的藥品,都是‘不仁’的表現。我們要心存善念,多替病人考慮,謹記醫學生誓言。”
“對古文,開始感覺很茫然。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慢慢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王?琦脫口就能背誦《大醫精誠》中的章句,“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她說:“無論病人什么樣,醫生都要同樣對待,每次讀到這句話,一種神圣的使命感便會油然而生。”
一千三百多年前,藥王孫思邈在其醫學名篇《大醫精誠》中論述了習醫者的兩大要素:精湛的醫術與高尚的品德修養。如今,這種中醫思想的精髓,已融入北京中醫藥大學“勤求博采、厚德濟生”的校訓里,也滲透到每一個學生的觀念中。
(宣傳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