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我校召開《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第五屆編委會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第四屆編委會。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校黨委書記吳建偉,副校長王慶國、靳琦、喬延江出席會議。《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第五屆編委會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第四屆編委會全體委員參加了會議。喬延江副校長主持了上午召開的兩個編委會全體委員會議。
吳書記首先致辭。他代表校黨委對全體編委會委員表示感謝,對編委們卓有成效的工作予以肯定,對外聘編委的無私奉獻致以誠摯的謝意,特別對主編王永炎院士多年來為學報建設付出的心血表達了最崇高的敬意。吳書記對學報的工作提出了希望:第一,要學習著名刊物的辦刊經驗,不斷提高辦刊質量和水平,進入更多國際著名檢索系統,并努力向SCI期刊源進軍。第二,要提高服務意識,多與專家、學者溝通,主動組約優秀的重頭稿件,增加影響力。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學報的可讀性,擴大讀者群,擴大發行量。第三,學報是大學的重要學術窗口,要努力把學報辦成引領中醫藥學術發展、反映中醫藥最新成果的陣地,成為學者和讀者的交流平臺,促進學術和學報的共同發展。
靳琦副校長宣讀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第五屆編委會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第四屆編委會名單。期刊中心主任李巖作了兩個編委會上屆工作總結和下屆工作計劃概要報告。王永炎院士作了精彩報告。報告從中醫藥學學科事業與發展的機遇、中醫藥學學科方向的變革、中醫藥學學科發展的主要問題、中醫藥大學學報的發展方向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報告高屋建瓴,既有對中醫藥學學科發展的深刻思考,也為學報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最后,喬延江副校長作了總結發言。他指出,校黨委一直非常重視學報工作,并對此次編委會的換屆工作予以具體的部署,就大會籌備及編委會人員組成等多次召開會議,最終成立了涵蓋各學科領域的、老中青結合的新一屆編委會;本屆編委會較以往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增加了編委人數,二是提高了外聘專家比例,為進一步辦好刊物提供了保證。希望《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在主編王永炎院士和新一屆編委會的領導和關懷下,不斷開拓進取,取得更大的成績。
在下午的分組討論中,主編王永炎院士、副主編王慶國副校長、常務副主編李巖教授、副主編張允嶺院長、唐啟盛院長等參加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第四屆編委會分組討論,就“如何提高辦刊質量,促進學報臨床版發展,早日進入核心期刊”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各位與會委員各抒己見,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主要有:調動全校力量組約優秀稿件;調整欄目設置,增加諸如轉化醫學、臨床中藥、專科專病等欄目;調整征稿思路,爭取各專業學會、中醫局名師名醫建設等項目的支持和參與,組約優秀稿件;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擴大影響。
副主編喬延江教授、靳琦教授等參加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第五屆編委會分組討論,就“如何進一步辦好學報,爭取進入更多國際著名數據庫”展開了討論。大家首先對學報近年所取得的成績都予以充分肯定。學報整體水平在逐年上升,學術影響力在不斷提升。其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指標在中醫學與中藥學類期刊中名列前茅,基本體現了我國中醫藥學領域研究的最新和最高水平。同時,編委們也對學報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寶貴意見:要在定位上更加突出特色,要在體現學術創新方面多做文章,爭取組約更多大家、名家的稿件;適當加大相關臨床研究文章的報道比例及重視對醫學人文學研究的報道;增加頁碼,縮短報道周期,爭取盡早創辦網絡版和英文版。
(期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