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2012年5月7日第6版報道《參悟生命的哲理》引發的思考②,全文如下:
“以文化人”鋪就“明醫”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談中醫教育
中醫教育要在“讀經典、做臨床”上下苦功,這是成功的基礎;同時要“兼通文史,透視組學”,這是創新的條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說:“如果我算學有所成的話,也是得益于此。”他表示,“以文化人”就是為學生們鋪就這樣一條通往“明醫”之路。所謂“明醫”,不同于“名醫”,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有深厚的學養、高尚的醫德。
1956年,王永炎考入北京中醫學院(現在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曾任北京中醫學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等職。“我熱愛我的母校,她把我培養成一代‘明醫’。”談及母校,王永炎感情深厚。
一直以來,王永炎從未離開醫師、教師的崗位,力主以國學為體,立德修身育人。對于如何培養中醫人才,王永炎有著自己的見解。
“無論教學、科研還是臨床,都應該重視中醫經典的研讀。”王永炎指出,用“研讀”二字,是因為中醫經典“文簡、義博、理奧、趣深”,因此需要字斟句酌、反復參悟,于字句處探尋蘊含的微言大義。
王永炎認為,研讀經典,應該先從目錄入手,了解中醫的“家底”有多厚,再從中汲取精華;還要學習和掌握文字學、音韻學、版本學、校勘學等中醫文獻學知識。當然,還應本著“繼承—驗證—質疑—創新”的原則,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質疑。“這是學好中醫、當好醫生的基礎。”
“同時,還要重視精讀之書。”王永炎告訴記者,孫思邈在《大醫習業》中指出,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名德才兼備的名醫,必須精讀《素問》、《甲乙經》、《黃帝針經》以及張仲景、金元四家等人的著作,此外還要研習《周易》,通讀五經三史以及《史記》、《老子》及馬一浮、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新儒學派的著作。
“當然,如今的高等教育還要與時俱進。”王永炎表示“讀經典”的目的在于溯本求源,在于繼承,在于古為今用,但最終還是要融匯新知、創新發展,從而推動中醫學科的進步。”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中醫后人學習借鑒。
王永炎提出,中醫學人還應養成每日讀書的習慣。如果沒有大量的時間系統學習,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專業、主攻方向等,挑選一本案頭書研讀。“我的案頭書是《醫家四要》,這本書由‘脈決入門’‘病機約論’‘方歌別類’‘藥賦新編’四篇組成,由于是以脈、病、方、藥‘四要’為綱,而此‘四要’為醫家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故名。”王永炎認為,此書是一部基礎臨床并重、生理病理兼備、理法方藥俱全、炮制制劑兼備的好書。王永炎說,一本好的案頭書,能把中醫諸多經典有效鏈接起來,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進而開啟“悟性”,提高思辨能力。所以,中醫工作者應該重視案頭書的選擇與閱讀。
王永炎特別強調,“讀經典、做臨床”的目的不是培養鉆故紙堆、不諳世事、與世隔絕的“學人”,也不是為了培養“匠人”,而是為了培養應對技術高速發展,能從中醫學的本源中汲取營養,發遑古意以創新說的高層次中醫藥人才。
“此外,研讀經典不僅能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和臨床技能,還能學習到古代醫家的個人修養,真正做到德藝雙馨而不染世俗氣息,成為既智且仁之人。”韓愈《師說》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當今應重在傳道,強化養成教育,克服急功近利,樹立博雅價值觀,培養智者。王永炎表示,當前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老百姓對中醫藥的需求和熱愛也日益增加,可以說中醫藥事業迎來了非常良好的發展機遇期。因此,新時代的中醫學人應追思前賢、立德養性,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為中醫學的繁榮發展而努力。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