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
中醫現代化應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我們應有這樣的抱負,這樣的志氣,這樣的決心。國醫大
悼念
□ 鄧鐵濤 廣州中醫藥大學
讀《中國中醫藥報》
王綿之榮獲“國醫大師”之光榮稱號于今年5月已確定,先生當時應已知道國家對他一生貢獻之肯定,而給予中醫界最高之榮譽,先生應含笑而駕鶴離去!作為國家級大師,王綿之一生都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為中醫藥學之發展,竭盡精力而問心無愧矣,可敬可佩!
我與綿之兄,認識已有數十年,他致力于高等教育教材《方劑學》之創建,我搞《中醫診斷學》之建設,王老居京城而我在嶺南,雖相識相知數十年而相聚之時日屈指可數,但綿之先生之音容笑貌卻深深印在我腦海之中。先生年輕時是個帥哥,當我每想到先生時,腦海中便出現他臉面稍向上仰,滿面春風,微微含笑的形象,他的笑貌帶有學術上的滿足感,還有一點傲氣。關于這一點,可
先生乘鶴航天去了,大家痛惜“回天乏術”!我們有責
國醫大師是怎樣鑄成的
王綿之學中醫,乃家學淵源,出師于名門——王氏名醫第19代傳人。15歲便開始隨父識藥辨病。他父親的教導是:“醫生必須要懂藥要識藥性,會認藥,知藥味,一嘗便知是對是錯。”醫藥不分家是中醫藥的優良傳統,這對他研究《方劑學》,夯實學術上的基礎是很重要的。因此,現在中醫本科生去中藥房實習很有必要。
1955年成立中國中醫研究院之后,1956年周恩來總理指示于東南西北建設4所中醫學院,王綿之先生奉調北京中醫學院任教。王老在這個中醫高等學術平臺上有機會施展其才華,受命《方劑學》教材之創建。
王綿之認為《中醫方劑學》是“運用中藥,使辨證論治具體化的一門學科。是一門既有基礎又有臨床的橋梁課,跟西醫藥物課程不一樣。”也就是說,方劑學是中醫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環環相扣的綜合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王綿之能成功研制出“太空養心丸”,實有賴于其數十年打造《中醫方劑學》之基礎。而王老能踏入中醫高等教育之門又是其成功的基礎之基礎也,中醫藥學術之存廢,高等教育正確的方向是關鍵中之關鍵,其誰曰不然?
高功在航天
王老之成就筆難盡述,但先生對我國航天員保健之貢獻,或曰對振興中醫、對中華文化之偉大復興之奉獻,可謂厥功偉矣!
為什么?世界航天員之航天運動病發病率為50%,而在先生手下的三批航天員,卻無一例發病。航天員個個龍精虎猛,賴于根據中醫的理論進行辨證,找出每個航天員應該調理的方法,治在未病之前。所以王老在神六發射之前三個月,就開始治未病工作,為每個航天員制定個性化的調理方案。“治未病”之理論最早出自兩千年前之《內經》,今天王老活用“治未病”之理論與經驗,應用于科技之尖端,取得世界領先之成果。
在民族虛無主義者看來,中醫參加航天醫學之研究,簡直是笑話,幾千年前我們能航天嗎?沒有航天,哪來經驗?中醫憑什么參加研究,手持草根與樹皮能解決航天運動病嗎?按西方之慣例,先有宏大的實驗室,費時設計,投入大量之研究人員與經費。歐美研究航天病已數十年,他們深入至分子水平,但仍未能解決航天運動病之發生。而王老只靠師徒二人為主力,其研究進展之神速與成果非歐美所能及也。王老“太空養心丸”之研制,花時只兩年多。
中央電視臺《中華醫藥》早于
王綿之的成功,是在幾千年與時俱進的中醫理論指導下,采集航天員自身表現的各種信息,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加以分析、實踐、再分析、再實踐得來的,不是幸運而致。
中醫現代化應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我們應有這樣的抱負,這樣的志氣,這樣的決心。國醫大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