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2012年5月22日報道《參悟生命的哲理》引發的思考③,全文如下:
大醫精誠靠的是文化傳承
——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談中醫藥人才成長
“當前,一方面中醫藥教育在不斷擴大,但另一方面中醫藥人才在不斷萎縮。”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指出:“中醫醫院不姓‘中’,中醫人不姓‘中’是我最大的擔憂。”
王國強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迅速,中醫藥的社會需求日益增加,對中醫藥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醫精誠”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的集中體現。怎樣讓中醫人牢固樹立這一理念?怎樣促進中醫藥人才成長?怎樣推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王國強認為,重視對文化的傳承,是中醫藥教育不可或缺的。中醫藥教育機構注重傳統文化和中醫藥經典著作教學,這種‘以文化人’的做法,是成就‘大醫精誠’的關鍵。”
“中醫藥學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其不僅具有醫學性質和自然科學屬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學性質及人文社會科學屬性,體現了人文與科學的統一。”王國強強調,學生進了校門,不僅僅需要進行技能培養,更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培養他們的整體觀。但是現在,許多大學開展的中醫藥學專業,往往存在淡泊傳統文化的現象,導致學生在接受中醫基礎理論時,思維轉型困難,無法與傳統哲學中的生命觀、疾病觀等接軌。“中醫藥教育中缺少了文化的傳承,怎么可能成為‘大醫精誠’的名醫!”王國強對此很是憂心。
王國強指出,中醫藥人才成長有其特殊性和自身規律,可以概括為: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有悟性、醫德好。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重視經典研讀是中醫藥人才成長的基礎;反復臨證實踐是人才成長的關鍵環節;思辨感悟的能力是人才成長的特質;跟名師、言傳身授是加快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醫德好是中醫藥人才成才的重要保障。
“千百年來,師承教育培養了大量中醫藥人才。”王國強認為,師承教育也是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經驗和技術專長的有效方式,但在現行體制下,已經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師帶徒”。雖然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中醫藥教育基本形成了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和師承教育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但不容忽視,中醫藥教育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中醫醫療和中醫藥教育、中醫藥教育供給和社會需求、中醫藥理論教學與中醫臨床實踐等方面存在不適應、不協調;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健全;中醫藥人才的選拔、使用和評價機制尚不健全等。
“下一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與教育部聯手,制定促進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性文件,開展中醫藥院校綜合改革,積極推進中醫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王國強透露,屆時將選擇部分高等中醫藥院校,進行中醫臨床類本科生招生與培養改革試點;建立中醫藥院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加強中醫藥院校教育質量監測;同時重點建設一批中醫臨床教學基地,提高中醫臨床教學水平;進一步推進中醫藥師承教育的創新發展,推動局省共建中醫藥院校工作。
此外,王國強強調,每個習醫者一定要重視經典研讀,進而通過“由博返約”、“返約知要”積累知識,“法于往古、驗于來今”反復實踐,不斷提高,成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同時,還要肩負起傳承、傳播、發展、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任。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