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 》
“以文化人” 讓“杏林春暖”
——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談醫學教育
本報
“《參悟生命的哲理——北京中醫藥大學“以文化人”紀實》這篇報道,非常好。報道中展現的‘以文化人’這個理念非常好。”談起自己的感受,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說,文化有兩層含義,狹義地講就是識文斷字;廣義地講就是文采、文學修養、文明。“文化的最大作用是教育人,就是以人類的文明成果來教化后人”。
“文化還有著娛樂的作用,有著知史鑒今的作用,有著傳播交流的作用等,但最根本的,我認為是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人的素質、改變人的精神面貌。”陳嘯宏還說道,我國自古就有“儒醫不分”的說法,可見文化與醫生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
陳嘯宏指出,中醫藥是我國的優秀文化瑰寶,是我國人民在千百年來的摸索、實踐中,孕育出來的寶貴財富。中醫藥學是一門科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科學和哲學思想。在我國,高等中醫教育是醫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我國培養中醫人才、弘揚中醫文化的重要基地,將“以文化人”的理念貫穿其中,為中醫藥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沃土,對于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塑造學生的整體人格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1978年考入北京中醫學院(現在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后來留校工作12年,對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陳嘯宏告訴記者,當年他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讀書時,條件異常艱苦。“教室都是木板房,冬天上課特別冷,所以要在教室里生火爐,晚上還要把火封上。”陳嘯宏回憶說:“就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大家的學習熱情絲毫不減。記得當時老師還幫助學生生火爐,同學們也搶著搬煤、出爐灰、做衛生、打水,爭著為大家服務。而且,剛開始學習中醫,就耳濡目染著‘大醫精誠’、‘厚德濟生’、‘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現在,國內各高校的教學條件已經得到了大大改善。目前,中醫藥正迎來大發展的好時機。因此,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既要將以前的精華傳承下去,也要根據時代發展進行改革創新。”陳嘯宏說,“正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校訓‘勤求博采 厚德濟生’所講,既要求廣大師生勤奮研求、廣博采搜、匯通中西、學貫古今,又要求師生寬厚仁愛、品德高尚、以仁術普濟蒼生,全面服務社會。不僅如此,這八個字中還寓含繼承與發展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念。”
“不僅僅是中醫藥人才培養,整個醫學教育都是如此。”陳嘯宏強調,醫學教育應該是精品教育、精英教育,教育質量是重中之重。按傳統說法,中醫學成開業后是“懸壺濟世”,用現代語言講,醫學生畢業后考取執業資格就要從事“救死扶傷”的醫生職業。所以,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好醫生,學校教育至關重要。他說,“北京中醫藥大學‘以文化人’的做法經得起推敲,應該推廣。”
此外,陳嘯宏提出,除了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對醫生的成長影響也很大。他講了“杏林春暖”的故事。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醫術醫德都好,惠人無數,患者為了感謝他,就在他房前屋后種上一棵杏樹,久而久之,杏樹成林,景色蔚然,醫患共沐和煦春風。陳嘯宏說,“我們現在就是要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一方面,醫生要修醫德,精醫術,堅守一切為了人的生命健康的理念,承擔起患者生命的托付;另一方面,全社會要尊重、信任、愛護醫護人員,激發他們的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鼓勵他們成為精誠大醫,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