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我校第十四屆學術節圍繞“科學與人文——求真至善,繼承創新”的主題,舉辦了三場高水平的主題報告。
開幕式當天下午,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張東剛作了題為《站在新起點,進一步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首場報告,主要介紹了教育部關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系列文件及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九大體系,并對我校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提出了建議。
11月15日下午,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學研究院傳統文化博士班導師、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生之學》為題,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生”概念入手,談養生做人的智慧。他說,要以國醫大師陸廣莘所提倡的“尋生生之道,培生生之氣,用生生之具,收生生之效” 來提高自身的修養境界。他認為,修身之本在修心,要多讀經書,培養愛好,熱愛自然,陶冶情操以達到內心平和、身心健康的狀態。他指出,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中醫不僅要會治病,還要成為指導人們如何健康生活的老師。他希望中醫學子要多學習人文知識,多一些人文素養,并以“師天地,心廣大,順自然,致中和”寄語在座師生。
11月16日下午,全國著名老中醫、我校王琦教授圍繞《求真與求善——中醫、中醫人、中醫魂》,為學術節做了第三場主題報告。王琦教授認為中醫學是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典范,他通過探討近現代112位名中醫及自身的從醫之路,闡釋了中醫、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是“中醫學的發揚光大,有賴于中醫人;中醫人的代代相傳,有賴于中醫魂;中醫魂的固守熔鑄,有賴于學術傳承。”
近千名師生聆聽了這三場主題報告,每場報告都引起了在座師生的強烈共鳴,大家在報以熱烈的掌聲同時,一致認為這些學術報告不僅在如何學好中醫、發展中醫方面開拓了思路,還為我們指明了做人、行醫、治學的方向。
(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