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首都衛生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協調委員會、北京市衛生局聯合舉辦的第二屆“首都十大健康衛士”評選活動中,我校附屬東直門醫院劉清泉同志脫穎而出,成為“首都十大健康衛士”之一。
劉清泉是我校附屬東直門醫院急診科、ICU、急診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常委兼副秘書長,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委員兼秘書長等。二十多年來一直堅持急診臨床一線,是目前國內從事急診臨床一線時間最長的醫生之一。在其
在2003年3月,他以高度的責任感,認真處理北京市第二例輸入型“SARS”的救治工作,并協同有關專家制定了有關“SARS”的中醫藥治療預防方案,為進一步開展中西醫結合救治“SARS”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不完全明確病因的情況下,不畏自身感染,救治患者,并及時的協同醫院領導處理被感染的醫護人員,隨后積極參與了“SARS”前期的搶救工作,帶領急診科醫護人員,積極開展自治自救,但遺憾的是自己的妻子因感染而去世。隨后的幾年先后參加了人感染禽流感的中醫藥的防治,奔赴疫區參加手足口病的中醫防治,主持制定了汶川地震后常見病的中醫藥防治手冊等。
他通過對前人著作的研讀認為,中醫學辨證方法的確立與發展,都是源于危急重癥的治療,現代急診醫學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ARDS西醫主要是機械通氣的治療,但機械通氣只是解決了維持生命的問題。對于如何治療ARDS及其如脫機等問題,都是機械通氣所不能解決的,根據中醫學“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通腑瀉濁法的運用,可以減少上呼吸機比例,縮短上機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努力改變中醫 “慢郎中”的形象。他認為,作為技術而言,中西醫沒有優劣之別,中醫之長在于“道”,西醫之長在于“術”,只有把“道”與“術”有機地融合,才能更好地扶危濟困,濟世活人。
“醫學教學工作必須在堅實的臨床基礎之上,中醫急診教學尤其突出這一點”,他在國內較早的提出了將課堂教學與臨床見習、書面考核與實際臨床操作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國內較早的建立了“急救模擬研究室”,在急診醫學的教學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多年來他在勤于臨床之時,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先后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6項,發表論文50余篇,主編和編寫論著10部。曾獲得“第二屆全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稱號、北京市醫德楷模稱號、“北京市首屆群眾喜愛的中青年名中醫”稱號。2006年當選北京市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2003年獲得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2003年被評為北京市抗非典優秀共產黨員、2003年獲得北京市高校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1年獲得全國衛生系統1999-2000年度青年崗位能手。
“首都十大健康衛士”評選活動,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導作用,促進良好醫德醫風的形成,推動首都醫療衛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東直門醫院、宣傳部)
附屬東直門醫院劉清泉同志榮獲第二屆“首都十大健康衛士”稱號
發布時間:2009-02-25
閱讀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