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醫文化開新篇
——北京中醫藥大學“以文化人、實踐育人”紀實
新華社記者趙琬微
“用百家醫術積淀身上的職責,向祖國承諾,向人民承諾,厚德濟生永遠是我們的本色……”這首名為《承諾》的校歌,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師生樸素情感和不懈追求的寫照。
作為我國培養中醫人才、弘揚中醫文化的重要基地,半個世紀以來,北京中醫藥大學一直保持治學嚴謹、注重文化經典的優良學風,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譜寫出“以文化人、實踐育人”的篇章。
師在側,讀書心無旁騖
一道高大方正的校門,一排磚紅色的教學樓,將校園與繁華的北京三環路隔開。記者近日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采訪看到,午后,幾位抱著書本的年輕人,急匆匆穿行在校園中。
“學醫不容易,就是用全部精力去學習,也覺得不夠。”中醫臨床專業大三學生葉茹告訴記者,要理解古代醫生的思想更需要一種韌勁兒。在老師的要求下,她需要修習四大經典課,每門不少于72學時,背誦和熟記主要原文。
“醫學是精品教育,教育質量是重中之重。”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高思華接受采訪時介紹說,建校初期,學校首任顧問瞿文樓先生強調“打好童子功,多背些書”,這一傳統沿襲至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本草綱目》《針灸甲乙經》等經典教學,貫穿于本科、碩士、博士生教學全過程,其中一些醫德名篇要求學生背誦。
為了夯實基礎,北中醫在建校之初就聘請了著名中醫專家秦伯未、任應秋、劉渡舟、趙紹琴、程士德、王玉川等來校任教,開設了“醫學倫理學”“中國醫學史”“醫古文”“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課程,這一傳統和教學方式也沿襲至今。
“中醫是中華文化沃壤中貼近民生的一個載體。”北中醫教授錢超塵告訴記者,“通過對傳統醫籍和文化經典的學習,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悟,對學好中醫、服務人民充滿信心。”
在實踐中體悟為醫之道
“這所學校的學生踏實勤奮,看不到浮躁之氣;艱苦樸素,看不到奢靡之氣;彬彬有禮,看不到乖戾之氣。”一位踏訪北中醫的學者這樣抒發自己的感受。
“中醫讓我學會包容與關懷。”針灸專業“90后”學生梁田說,從大一起,他就在學長的帶領下參與入戶志愿服務,為空巢老人推拿,從中體會到尊重、耐心和責任。
學生社團“岐黃志愿者協會”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目前有3000多名志愿者,活躍在義診、支教、護老、臨終關懷等不同主題的13個分會。平日里,學生們發揮專業所長,到社區、街道、鄉村、農民工子弟學校開展義診、體檢、宣傳活動。寒暑假,前往祖國各地的社會實踐團中少不了背著“醫藥箱”的學生。
“從身邊做起,關注弱智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空巢老人,送去無私的愛與溫暖。”北中醫團委書記范璐介紹說,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學生很快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學習會更加努力。
“通過校內學習實踐與校外服務奉獻相結合,堅持面向社會、服務病人、服務人民,幾年下來,學生們比同齡人更具有擔當意識,更懂得體恤大眾,學習的動力與目標更加堅定。” 北中醫黨委副書記谷曉紅說。
改革創新,發揚中醫文化
北中醫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07年以來,學校陸續開辦了中醫教改實驗班、岐黃國醫班等,增加教學實踐內容。從入學起,每個學生指定一名“導師”,并跟老師出診,探索培養人才新模式。
在課程設置、臨床實習等方面,新的教學模式體現了“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中醫人才培養理念。學生在學校3所附屬醫院、34所教學醫院實行多站式的臨床技能考核。用人單位普遍反映,這里的畢業生不僅基礎理論扎實,而且專業知識與實踐結合能力強。
北中醫進行中醫學課程體系改革,開設了“院校——師承——家傳”三位一體的中醫教改實驗班,九年制培養模式的岐黃國醫班,吸引了一批有志于傳承中醫藥的高素質學生。2011年開始,北中醫與北京宏志中學合辦中醫藥實驗班——杏林實驗班,從中學階段開始選拔相關人才。
截至目前,北中醫已為國家培養了3萬多名高級中醫藥專業人才,為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多名中醫藥人才。學校與2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辦學、辦醫關系,與境外83所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關系,每年接待20個重要來訪團,海內外人士在交流中弘揚中醫傳統文化。(完)
人民網、網易、騰訊、搜狐、中國教育新聞網、重慶晨報、華龍網、中國校長網等全文轉載。
(宣傳部)